top of page

瞬逝与永驻

​都玹希、钟康君

2025年6月14日 - 2025年8月9日

​中国上海

瞬逝与永驻_installation view13.jpg

Installation View

© EY Projects ©都玹希 © 钟康君.

版权所有.

关于

废弃报纸与天然韩纸相遇,当劳动记忆碰撞哲学思辨,一场关于“纸本生命”的辩证实验正在展开。中国艺术家钟康君(b.1984,中国湛江,)与韩国艺术家都玹希(Hyunhee Doh,b.1996,韩国釜山)的联合展览《瞬逝与永驻》,以“纸”为共同起点,延伸出两条截然相反的创作路径——前者以编织重构历史的重量,后者以消解追问存在的轻盈。

 

都玹希的创作始于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中的自我质询。这位活跃于韩国、美国与英国的艺术家,以韩纸为实验场域,通过水溶性矿物颜料与石墨展开一场关于“干湿交替”“绘洗循环”的哲学实践。她的创作过程呈现为一系列精密编排的动词序列:

(软笔)绘—洗褪—(硬笔)画—晕染—(软笔)绘—洗褪—(软笔)绘—洗褪—洗褪—(软笔)绘—(硬笔)画—(硬笔)画—(硬笔)画—洗褪—(软笔)绘—(软笔)绘—(软笔)绘—晕染—洗褪—(软笔)绘—洗褪

这种看似无序的重复动作,实为一场精心设计的“时间显影术”。韩纸在此过程中化作敏感的时空记录仪:每一次吸水膨胀产生的褶皱、每道颜料渗透与剥落后的残痕,都在纸面形成地质运动般的微妙地形。艺术家自述:“每当韩纸浸湿,其透明度与流动的色彩便显露出潜藏的痕迹,与我的创作过程产生深度共振。”那些未被彻底洗去的“记忆沉淀”与自主消逝的“瞬时痕迹”,共同构成个体存在的不稳定图谱——时间在叠加中既被凝固又被消解,每一层透明与半透明的交织,都是对

“自我何以成立”的无声诘问。

与之形成对话的是中国艺术家钟康君的实践。出生于广东湛江乡村手工世家的他(父亲为泥瓦匠,母亲从事竹编),将都市废墟中的报纸、杂志拆解为细密的“信息纤维”,以不可逆的圆珠笔与乙烯基颜料,在数万次重复编织中重构混沌的视觉地貌。与都玹希一样,他的艺术作品也由多个动词构成:剪—贴—裁剪成条—编织—编织—编织—贴—刷漆。

那些被碾碎的政治符号、历史残片与市井文本,在锯齿状的手工像素中褪去具体所指,成为集体记忆的化石层。他的创作既是劳动的诗学——每一道经纬都是对父辈技艺的当代转译;也是意义的考古——通过解构原始信息并将其编织为新的地质层,重构被现代性撕裂的生活叙事。

二者的碰撞诠释了纸媒介的双重可能:钟康君以编织凝固集体记忆的重量,将新闻的时效性转化为文化的永恒地质层;都玹希则以消解显影个体存在的轻盈,在韩纸的褶皱间捕捉身份的流动光谱。钟康君的编织劳作如同当代社会的考古篝火,在信息废墟中打捞被遗忘的意义化石;都玹希的韩纸剧场则是一面液态时代的棱镜,折射出每个观者在充满变化与不确定的当下与时间博弈的倒影。两位艺术家以截然相反的时间计量单位——前者以“编织的经纬”丈量历史纵深,后者以“冲

洗的频次”标记存在瞬痕——共同挑战了传统的时间叙事,在纸本的时空中构建起记忆与遗忘、凝固与消逝的永恒辩证。

艺术家

都玹希

​钟康君

地址

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830号西栋101

下载

作品咨询

  • Screenshot 2024-12-03 at 01.39.13
  • Screenshot 2024-12-03 at 01.39.35
  • Instagram

© 2025 EY Projects. All Rights Reserved.

  • Screenshot 2024-12-03 at 01.39.13
  • Screenshot 2024-12-03 at 01.39.35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